志愿者陪獨居老人用餐。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攝
近日,家住合肥市包河區望湖街道衛塘社區東航銀杏小區的七旬老人盧國臣坐在沙發上拿起碗筷,午餐時光來臨了,身前的小木桌上,擺放著熱騰騰的白灼蝦、燒排骨等四菜一湯。
青年志愿者李玲清和周新俠陪伴在老人左右。因為老人視力不佳,李玲清會在老人吃飯前將菜品夾好,然后一邊幫老人清理雜物、打掃衛生,一邊陪伴老人就餐。看到老人胃口不錯,李玲清不斷夸獎老人。
李玲清等人是望湖街道“守‘望’相助 ‘食’光相伴”志愿服務項目志愿者,她們定期與愛心企業廚師志愿者一同前往服務對象家中,做一頓飽含心意的家常午餐,為老人排解孤單。
廚房里的煙火味,是家的溫暖、愛的味道。“守‘望’相助 ‘食’光相伴”志愿服務項目于2022年8月啟動,由望湖街道黨工委指導,街道志愿服務聯合會實施,主要為轄區80歲高齡空巢獨居老人和60歲以上殘疾人定期提供免費上門做飯服務,并在重要節日節點開展團圓飯活動。截至目前,45名志愿者參與其中,提供上門做飯532次,其中青年志愿者27人。
望湖街道團工委書記周莉介紹,社工及志愿者在家庭訪視過程中,觀察到轄區內部分高齡空巢獨居、殘疾等老人缺乏親人陪伴,飲食結構單一,生活孤獨無趣。而轄區餐飲企業資源富足,且熱衷公益,因此,旨在提升老人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的志愿服務項目應運而生。
盧國臣老人有眼疾,他時常會產生愧疚,認為“給孩子們添了麻煩”。李玲清和盧國臣閑聊時,對方家鄉遼寧葫蘆島的風土人情,總讓她心生向往,“我特別喜歡和老人們交流,把他們完全當成了親人”。
有一次,李玲清注意到王奶奶頭發長了,便反映給了社區。送餐那天,她帶著理發師為王奶奶上門理發。理完發離開的時候,王奶奶硬是給她和理發師一人塞了一把棗子。
暖心故事也發生在望湖街道民航家園沈光福老人家中。社區青年志愿者許華靚每周都會去沈奶奶家里探望、陪伴聊天。“沈奶奶腿腳不好,還有一些基礎病,所以我們對她的關注比較多。前兩天,廚師志愿者還為老人烹飪了紅燒豬蹄,老人家很喜歡。”許華靚說。
沈光福老人的胃口很好,但由于身體原因,對有些菜品需要忌口,許華靚一一記在心里。“老人想吃魚,菜淡一點、不要放糖,她不喜歡吃紫菜,不要做紫菜湯。”這是沈奶奶期待的下一餐午飯,許華靚細心叮囑同事。這些暖心小事也被沈光福深深記在心里,每次志愿者臨走時,老人總會拿上水果或是小零食塞到他們手上。
“荷風塘”是首個加入“守‘望’相助 ‘食’光相伴”志愿服務項目的愛心餐飲企業,該企業參與上門做飯120多次的青年廚師志愿者武振國熱情滿滿。“望湖南苑的張叔叔喜歡吃饅頭,德馨府的周阿姨喜歡吃蝦,金桂苑的李阿姨不能吃辣……”說到服務對象的飲食習慣,武振國了然于心。
在上門做飯、陪伴用餐之余,廚師志愿者還會為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例如換個燈泡、修一下水龍頭、打掃一下衛生等。“說是一餐飯,其實最主要的還是陪伴。有時我們做飯,老人家幫忙遞盤子,也會對我們噓寒問暖,也增加了我們志愿者的獲得感。”武振國說。
他感慨,給老人們做團圓飯的時候,一群來自不同飯店的廚師志愿者聚在一起,各自烹飪拿手好菜,讓老人大飽口福,那一瞬間的滿足感,讓大伙覺得參與志愿服務的感覺很棒。
為保證廚師志愿者和服務對象之間每次都能夠有效對接,望湖街道青年志愿者李夢琦發揮著紐帶和橋梁作用,她每月提前收集服務對象用餐需要和廚師時間,編制上門志愿服務時間表,上門前一天再次與雙方確定時間,確保居民的等待“不落空”。
“青年志愿者以食物為媒,給予老人關心和陪伴,我們想通過志愿項目發掘和培育更多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為基層治理注入更多活力。”望湖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曉亮說。
儲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4月01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