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第二大航空運輸市場,中國民航業在“十四五”期間進入高速發展期。然而,數據顯示,民航業的碳排放問題卻日益凸顯——民航業約99%的碳排放源自航油燃燒,若不采取低碳技術干預,2050年全球民航碳排放或達26億噸。

在此背景下,如何以成熟的能源管理系統和碳排放管理計劃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中國民航業任重道遠,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航產集團武宿國際機場候機樓管理部副經理馬通貴認為,打造“零碳機場”是解決上述疑難問題的有效途徑。
為實現“雙碳”目標,中國民航局在《“十四五”民用航空發展規劃》中明確要求,推動建立航空碳減排市場機制,支持近“零碳機場”建設,并計劃將航空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山西航產集團率先響應,于2022年啟動太原武宿國際機場“零碳機場”建設項目。該項目以光伏發電、中深層地熱供熱、儲能技術為核心,整合交通脫碳與虛擬電廠調控,目標建成國內首個全域“近零碳”運行的樞紐機場,并成為山西省能源革命標桿工程。
馬通貴指出,太原武宿國際機場“零碳機場”建成后可推動機場及周邊區域實現供能、用能方式的系統性轉變,不過,該項目在綠電穩定供應性和規模化消納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間。因此,他建議,在太原武宿機場建設零碳樞紐,利用虛擬電廠協調分布式光伏、地熱等資源,形成綠電直供試點,為大型公共設施提供低碳樣板。
馬通貴建議,一方面,國家有關部委應優化機場綠電供應體系及政策引導。“國家能源局應開展‘依托太原機場虛擬電廠探索綠電直供’的創新試點工作,鼓勵在機場及臨空經濟區內形成綠電區域直供試點,周邊企業充分利用屋頂、停車場、庫房、車間等空間資源建設分布式光伏和小型風電項目,直接供應機場綠電需求。”馬通貴說。
同時,馬通貴認為,國家電網完善機場周邊綠電直供所需的輸電線路、配電設施和計量設備等設施,并探索依托虛擬電廠與電網企業、電力交易中心建立的電力互濟、柔性調控、交易結算等數字化基礎,共同制定合理的電力調度策略、接入方案和結算模式,保障綠電直供的可靠性,提高機場綠電的應用范圍和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馬通貴建議,民航局還應開展以機場為主體能源協同的運營管理體系探索,鼓勵機場以虛擬電廠與綠電消納為主體,促進機場綠電利用和零碳建設。
“在機場內部資源方面,充分整合如分布式能源、可調節負荷、儲能系統、充電設施、熱泵設施等能源資源,提高自身柔性用能水平;在機場外部資源方面,廣泛聚合機場周邊的分布式能源和柔性負荷,建立與電網企業和電力交易中心的有效銜接,促進機場用能和綠電的優化配置、精準調度和交易結算。”馬通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