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前后,中國國內的公務機市場幾乎由“海南航空”、“山東航空”、“上海航空”三分天下,即海南航空旗下金鹿公務航空,山東航空旗下彩虹公務航空,及上海航空旗下上海航空公務機公司。
山東航空旗下的彩虹公務航空公司已與2006年退市,2010年上海航空和東方航空合并后,上海航空旗下上海航空公務機公司以及其擁有的豪客800XP也均由東方航空旗下公務機部門接手。最新消息,2011年12月20日,東航公務機部門委托上海產權交易中心拍賣此豪客800XP。
至此,中國國內的公務機市場最早三分天下的公務機三大企業(yè)如今僅剩海南航空旗下金鹿公務航空的一家,但與此同時,另外更多的企業(yè)猶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亞聯(lián)公務機、中信公務機,尤其是2010年8月13-15日中國上海商務與私人飛機展的成功舉辦后,刺激了更多企業(yè)進入了中國大陸公務機市場,如尊飛私翼、東海航空、尊爵等等。
中國的市場預測
航空界最有威望的Teal公司預測,今后10年,全球對公務機的需求量將達9000架,總價值約944億美元,而中國是最具潛力的市場之一,未來10年公務機有望達到600-1200架。如果這些飛機滿負荷飛行,年營業(yè)額可望達到600億元。
據(jù)“中國民航總局”運輸司通用航空處處長孟平介紹,1996年在首都機場起降的公務機僅200架次,但2001年該數(shù)字變?yōu)?600架次。他認為“中國公務機市場已經啟動,并進入了“預熱”階段。
目前中國公務機市場80%的客戶是大型跨國公司,國內客戶只占20%。但隨著中國入世、經濟向好及企業(yè)競爭的激烈,更多公司要與時間賽跑,向時間要收益,所以國內企業(yè)將很快成為公務機市場的主角。“金鹿公務機公司”業(yè)務連續(xù)幾年增長率都是兩位數(shù),幾乎每年買一架新飛機,中國公務機的市場潛力不可估量。
中國市場的瓶頸
瓶頸一:空管過嚴,很難申請到航線。
瓶頸二:稅費太高,公務機的稅費是大型飛機的3倍。
瓶頸三:機場太少,中國目前只有164個機場,與美國相去甚遠。
瓶頸四:養(yǎng)飛機難,養(yǎng)一架飛機一年大約需要200萬元人民幣。
瓶頸五:面子太薄,中國人含蓄、節(jié)儉,不喜歡“露富”。
2005亞洲商用航空會議暨展覽會開幕以來,被談論最多的話題是中國發(fā)展公務機面臨的問題。昨天,6家世界頂級公務機公司,均召開了新聞發(fā)布會,就此問題不約而同地給出了相同的答案:空管過嚴、稅費太高、機場太少、養(yǎng)飛機太難、面子太薄。
公務機空管過嚴,航線申請困難。亞洲公務航空協(xié)會主席廖學鋒直言不諱:“在國外,公務機只需要幾個小時便可申請到航線,申批手續(xù)也十分簡單。”而在國內,公務機從飛行計劃申報、航線審批到空中管制都受到了相當多的限制,在北京、上海等繁忙的機場,時常還會申請不到航線。巴西工業(yè)航空公司中國地區(qū)首席代表關東元也同意這個看法:“像低空這個領域,我們國家是嚴格限制的,至今也未開放。”
稅費太高,是大型機3倍。同時,關東元說:“公務機多為幾座至幾十座的小型飛機,而目前國內針對小型飛機的關稅和增值稅都遠遠高于大型飛機。目前,凈重25噸以下的小型飛機進口關稅為5%、增值稅為17%,合計22%,而空客A320、波音737等大飛機進口關稅只有1%,增值稅也不過6%,這樣的稅收政策讓不少有能力購買公務機的企業(yè)興趣大減。”廖學鋒也坦言:“各種稅費加起來,公務機是大型客機的3倍。”
機場太少,公務機無“家”可歸。國內機場的極度缺乏,阻礙了國內企業(yè)購買公務機的興趣。根據(jù)廖學鋒報告的數(shù)字,目前,中國有機場164個,而國土面積小于中國的美國,共有機場19816個。關東元說:“像偏遠的地方根本就沒有機場,飛機怎么停?停哪兒?這些都是實際的問題。”
養(yǎng)機太難,一年需要200萬。購買及養(yǎng)護公務機的昂貴費用,也讓許多企業(yè)望而卻步。據(jù)了解,公務機的購機費用,根據(jù)機型的不同,價格在二三百萬元人民幣到一億元人民幣不等。以全球最大的公務機制造商雷神公司的“首相一號”為例,其售價約為5000萬元人民幣,一年的養(yǎng)護費用將近100萬元,而如果購買其“豪客800”這類超級豪華的公務機,其費用要接近1億元人民幣。以“首相一號”為例,在一類機場停放費用為每天80元,再加上機務維護費及駕駛員、清潔工等的工資每月至少7萬元左右。除去這些費用,公務機每飛行一小時的運營成本(不算折舊費)約在4000元左右,養(yǎng)一架公務機一年至少要200萬元以上。
面子太薄,露富不是咱本性。另外,中國人不愿意“露富”的心態(tài),也使他們很少購買公務機。“許多企業(yè)認為,購買使用公務機是炫耀自己的財富,沒有看到公務機提高效率、企業(yè)知名度的作用。”關東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