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7-28日,“第二十二屆中國機場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順利召開。

來自機場集團、區域機場、航空公司、建筑設計院、快遞物流企業、咨詢機構、機場航空產業服務配套企業的高層領導及專家齊聚一堂,共商中國民航業的復蘇之路,交流四型機場建設成果、探討碳中和目標及科技創新,從而尋求行業最佳合作伙伴。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建筑七院院長楊金鵬先生代表協辦單位為本屆論壇致歡迎辭并發表了主題演講《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綠色發展和文化創新的機場建筑本土設計之路》,他和大家介紹了中國院核心技術實力,展示了中國院機場設計的發展歷程和代表性業績并分享了機場項目的本土設計思想和技術創新。
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民航局統計分析中心主任齊險峰發表了主題演講《中國民航發展的短期表現與中長期趨勢研判》,分析了后疫情時代民航市場恢復趨勢,以及未來風險挑戰。從短期來看,國內市場率先恢復,國際市場走出低谷。上半年,客運市場恢復水平“一路上揚”,國際客運市場加快復蘇,國內、國際貨運市場恢復水平均有所提升,預計2023年能夠實現盈利。中期看,后疫情時代穩健恢復是行業發展的主題。但恢復的道路阻力重重。行業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仍要防范各種風險的發生。長期看,風險挑戰增多,但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不變。供給保障能力和質量持續提升,為行業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慶在《高標準推進智慧機場建設,助力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報告中,分享了重慶江北國際機場近年來智慧機場建設成就及五期工程智慧機場建設展望。
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徐平利以《多元復雜的立體樞紐航站樓設計創新》為題,和大家探討了疫情后新基建背景下智慧機場的創新要求,分享了多式聯運一體化的航站樓創新設計新思維,并以深圳機場東綜合交通樞紐為例展開了介紹。疫情后新基建背景下,實現機場和城市的雙輪驅動和健康發展成為必然。航站樓及周邊如何與城市的發展契合是設計和研究人員不可回避的課題。后疫情時代,具備韌性可持續發展、多式聯運一體化的航站樓建筑成為“生態智慧系統”,其創新設計思維可以總結為:統籌協調一體、交通高效通達、智慧交互參與、活力藝術人文、信息資源共享和運行服務評估。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機場分院總建筑師李琦真帶來了《超大型綠色航站樓節能設計策略研究》,以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T2航站樓為例,分享了超大型航站樓的新型建筑節能技術。現代化發展使得人們對建筑環境舒適度的要求越來越高,超大型航站樓建筑作為能耗大戶,建筑生產及運維中消耗的大量資源更體現“節能減排”的迫切需求。廣東省建院基于對濕熱地區超大型航站樓進行超過25年的系統性研究總結,為實現綠色建筑技術創新,探討超大型航站樓節能設計策略,研究新白云國際機場T2航站樓所屬地域氣候特點及建筑節能設計重點,并建立區域性超大型航站樓圍護結構節能設計關鍵技術指標體系。T2航站樓圍護結構關鍵節能技術涉及包括屋面隔熱技術體系、幕墻隔熱技術體系、超大型航站樓綜合遮陽一體化技術等。此外,廣州機場T2率先在機場航站樓的屋面上設置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室內電動遮陽窗簾及花園綠地也能為游乘客提供更舒適的體驗。
泰國國際機場有限公司副總裁Jakrapop CHARATSRI演講的主題為《Covid-19之后機場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與適應》,他和大家探討了疫情后時代泰國國際機場的可持續發展計劃。與疫情前一年相比,新冠肺炎封鎖期間泰國機場的剩余乘客人數約為15%,但電力消耗仍在70- 80%左右,人均碳排放強度顯著增加,揭示了機場系統在危機情況下不夠靈活的現實。低碳增長是可持續的唯一途徑。泰國機場設定了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碳減排目標,即在2043年實現凈零排放。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泰國機場制定了一個20年的環境戰略計劃,專注于5個領域:碳管理、能源管理、水資源管理、廢物管理及社會參與。未來所有的機場地面交通將被電動車取代,航空生態系統不再是越大越好,在危機情況下,航站樓必須具備靈活的規模運營能力,便于上下浮動。機場的設計要靈活,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航空環境。
民航機場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機場綜合交通規劃創新工作室負責人李振楠在《以機場綜合交通建設促民航高質量發展》報告中分享了機場綜合交通樞紐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主題。我國機場發展的分化日益明顯,民航與高鐵城際網深度融合。機場綜合交通樞紐發展的未來,不同機場條件各異,也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多種發展需求并存。例如新機場建設,新航站區開辟,基于現狀設施的多交通方式融合,基于多式聯運的新市場拓展,存量設施的維護挖潛,人性化服務能力的提升等。但高質量發展始終圍繞三個主題,即:“市場的競合”、“設施的綜合”、“智慧的融合”。
第二天的論壇以中南建筑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建筑院總建筑師熊文超帶來的主題演講《機場更新的探索》拉開帷幕,她和大家分享了武漢天河機場T1航站樓改擴建及T2航站樓改造項目。我國機場建設普遍具有周期性滾動發展特點,建筑發展過程中也處于一種“擴建新的,改造老的”循環發展模式,是一個不斷跟新、改造的新陳代謝過程。機場更新與機場發展相伴而隨,往往作為機場自我調節機制存在于機場發展之中,其積極意義在于阻止機場衰退,觸進機場發展。熊文超表示,航站樓更新應高起點,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地改造。在改造項目中,我們應尊重歷史,創造性的把建筑更新與既有建筑結合起來,讓改造設計自然和諧,讓機場的記憶在歷史中傳承延續。改造項目復雜程度遠甚于新建項目,因此在改造項目中需要設計師有責任心,能使命擔當,弘揚先輩的工匠精神,發揚精細化設計精神,為民航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區管委會航空產業處處長周翔發表了題為《推進機場樞紐與臨空區協同,打造港城生態一體化融合》的精彩演講,他和大家介紹了大興機場、大興臨空區建設情況,分享了大興綜合保稅區港區生態協同融合實踐及未來發展方向。
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機場數字化產品事業部產品服務部副經理鄢潔分享的主題為《中國航信助力四型機場建設》,她和大家介紹了中國航信智慧機場整體解決方案及智慧機場產品線。中國航信圍繞平臺建設和“便捷出行”、“智慧運營”、“旅客服務”三條主線和一系列的創新場景搭建了機場產品體系,從不同維度為機場提供解決方案,滿足機場不同層面的需求,同時又互為支撐、協同合作,共同構成了航信面向機場的多層次、全方位、協同化整體解決方案。航信認為建立合作共贏的智慧機場生態是智慧機場建設的大趨勢。航信采用開放的架構,開放的服務,并且有意愿與機場、航司、系統供應商保持長期的開放的合作,建設開放共享的平臺生態和服務生態,共同建設整個智慧機場的服務大生態。
中國建筑西南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建筑師楊基煒帶來了主題演講《大型航站樓方案設計中的地域性表達》,以青島膠東機場、天府國際機場等為例,分享了航站樓建筑的地域特征設計中的考慮因素。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機場建筑研究中心副總監胡霄雯在《海外機場設計實踐:柬埔寨暹粒吳哥國際機場》主題報告中,介紹了柬埔寨暹粒吳哥國際機場項目規劃與實施概況,分享了如何從國情、文化、氣候等多角度出發實施機場的設計規劃。

感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有限公司、泰國機場有限公司、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區管委會、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首都機場集團公司、洛陽北郊機場、唐山三女河機場管理有限公司、重慶仙女山機場有限公司、湖南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常德桃花源機場分公司、北京八達嶺機場、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民航機場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建筑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華設設計集團北京民航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民航機場建設集團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民航新時代機場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筑一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建方程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東航集團(東航股份)北京指揮部、首都航空、南航北京分公司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積極地參與本屆論壇。為期兩天的論壇在熱烈的氛圍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