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西安科為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周曙光建議,應在國家層面依托高速路網加快建設“智能低空天網”,將其作為國家發展“低空經濟”的戰略部署和國家重大新型基礎設施。

周曙光。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低空經濟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此次參會,周曙光提出了《關于將智能低空天網天路作為國家重大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議》。
3月3日,周曙光告訴上游新聞(報料郵箱:cnshangyou@163.com)記者,發展低空經濟要統籌解決好安全、效率、成本三大問題,將空域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實現可通達、可監管、可運營。
目前,國家已建立低空綜合監管服務平臺(UOM),監管低空飛行活動,但商業化運營體系缺乏系統規劃,各類飛行活動各行其道,場景零星化,空域碎片化,航線不固定,設施不協同,信息數據不共享,安全運營難以保障,亟待國家統一規劃、支持建設低空經濟運營的“全國一張網”。
周曙光解釋稱,智能低空天網是指要統籌建設好低空經濟“四張網”,包括配套物理設施的“設施網”、低空感知及通信的“空聯網”、數字空域及操作系統的“航路網”、數字化管服系統的“服務網”,以場景化、標準化、模塊化為引領,構建統一的標準規范、體系架構、數據接口,打造“全空域、全開放、全流程、全因素、全數字、全兼容”的低空智能融合系統,實現四張網、飛行器、監管平臺互聯互通,支撐多航線多場景、高頻次高密度低空飛行。以應用場景標準化為牽引,在國家層面推動出臺技術標準、航線標準、安全標準、產業標準,帶動低空經濟產業化落地、規模化發展、商業化運行。
智能低空天路是智能低空天網在高速公路的重要應用場景,全國高速總里程17.7萬公里,服務區近8000個、收費站近1.1萬個,依托這些基礎設施布局低空飛行服務站,輻射半徑50-100公里區域,地面交通與低空交通互聯互通,形成空地一體的立體交通網,可覆蓋全國90%以上的人口和70%以上的國土面積。在低空物流、巡檢、文旅、應急救援等方面,催生標準化、規模化的“高速+低空”新業態、新場景,資源共享、主體清晰、軍民兩用,在經濟、社會、國防等方面都具有巨大價值。
周曙光建議,在國家層面推動“智能低空天網”“智能低空天路”建設。一是國家像推進地面高速路網建設一樣,重視低空立體交通網建設,將“一網一路”作為國家戰略新型基礎設施,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和“兩重”項目,推動低空經濟“全國一張網”建設。二是國家層面制定“一網一路”專項支持政策,推動場景、技術、航路、安全、產業等標準落地,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建設運營;將陜西列為國家“一網一路”建設試點省份,在全國率先制定“一網一路”建設標準及應用場景落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