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中國東方航空MU6339航班搭載國產大飛機C919平穩降落在沈陽桃仙國際機場,這距離C919首次商業載客飛行(2023年5月28日)已過去673天。此次首航不僅是國產大飛機首次進入東北地區,更標志著中國高端裝備制造的產業鏈協同能力與區域經濟振興戰略的深度融合。
從干線樞紐到東北振興的支點。沈陽桃仙機場作為東北地區核心航空樞紐,其基礎設施與航線網絡為C919的常態化運營提供了保障。此次執飛的上海虹橋—沈陽航線(MU6339/6340)每日一班,單程3小時內即可連接長三角與東北兩大經濟圈。這一布局不僅填補了東北地區國產大飛機商業運營的空白,更通過航空網絡的延伸,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開放協作注入新動能。
國產化技術與本地制造鏈的共振。C919落地東北的背后,是國產大飛機產業鏈的深度下沉。沈陽本地企業如沈飛民機承擔了C919后機身、垂尾等核心部件的制造任務,其采用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共固化技術,打破了國外對大型客機復材工藝的壟斷。此外,沈陽桃仙機場通過定制化保障方案,展現了國產飛機與區域航空服務體系的適配能力。這種“研發—制造—運營”的閉環,驗證了中國航空工業的自主可控路徑。
從單點試水到網絡化運營。C919的東北首航是其商業化進程的關鍵一躍。截至2025年3月,東航C919機隊規模已達10架,累計執飛航線12條,覆蓋上海、成都、西安、香港等10座城市,日均航班量突破280班。相較于早期僅服務于京滬、滬蓉等干線,此次開辟東北航線進一步拓展了國產飛機的市場半徑。
高端裝備賦能區域經濟轉型。東北地區曾以重工業聞名,但產業結構單一、創新動能不足等問題長期制約其發展。C919的入駐,不僅帶來高端制造的技術外溢效應,更通過航空產業鏈的本地化(如維修保障、航材供應)激活區域經濟。這種“國家重器”與地方經濟的深度綁定,為東北振興提供了“航空樣本”。
從首航商業飛行到降落東北,673天的航程既是C919技術成熟度的試金石,也是中國高端制造業輻射區域發展的縮影。未來,隨著C919加速覆蓋國際航線、可持續航空燃料等新技術落地,國產大飛機將在全球航空業變革中書寫更宏大的敘事。而東北地區,或可借勢從“工業銹帶”蛻變為“航空新城”,再現“共和國長子”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