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機坪上,一架編號為B-303E的飛機發動機的橙色保護罩被東航技術浦東維修基地的馬文君和小伙伴們小心翼翼地摘下。在這群工程師屏氣凝神的注視之下,飛機電瓶被重新接通,機翼各舵面的操作測試依次完成,機身空速管和靜壓面板檢查正常,各登機門、勤務門的機械部件完成潤滑及封嚴檢測,飛機進行外表清洗并在獲得機場的許可后拖到指定位置進行試車——全套流程工作完畢,近10個小時已過去。至此,東航受疫情影響停場浦東的最后一架飛機完成解封,正式投入到航班的運行保障。
今年暫緩的春運換得來之不易的“清零”,元宵節當日,國內航空客運市場迎來客流的小高峰。截至目前,東航日均客運航班量已恢復至2400班左右,后續還將恢復蘭州-浦東、浦東-南寧、杭州-昆明、大興-哈爾濱、虹橋-廣州、西安-拉薩、上海-烏魯木齊等熱門航線。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一架又一架飛機發動機的保護罩被東航人摘下,2020年受疫情影響停場的飛機陸續重返藍天。東航技術公司的工程師終于為這些當初自己一架架戴上橙色保護罩的飛機們一一“摘罩”,目送它們一架接一架快樂地轟鳴著,排隊奔向跑道的盡頭,昂首挺胸地飛向無盡遼闊的天空。
讓大飛機健康“靜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航空業帶來巨大挑戰,全球航空運輸量較上年下降60%—70%,大量飛機的停放難題也隨之凸顯,越來越多的機場變成了“停機場”。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統計,全世界范圍內一度有占總機隊近三分之二的1.37萬架飛機被迫停飛,全球航空業陸續按下暫停、暫緩鍵。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中國國內的各大航空公司也紛紛調減了航班量,同時利用部分飛機停飛的空檔期,對停場飛機進行封存、檢修或改裝工作。東航技術公司團隊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根據不同類型飛機不同的封存要求,在對飛機進行必要的維護與保養之后,為機身發動機穿戴上防風防雨的保護罩。
不同類型的飛機有不同的封存要求,大致可以分為短期停放、短期封存和長期封存三類。飛機停放的時間越長需要執行的工作越多,主要是為了避免停放期間造成飛機腐蝕、各類電池性能衰減等情況,封存期間還需定期對飛機進行檢查和保養。東航的飛機維護人員針對封存飛機有專門的封存工卡進行定期養護,包括7天檢查、15天檢查、30天檢查和30天以上檢查,檢查內容細化到對飛機通電測試以及各個系統和部件的檢查,小到對飛機的胎壓進行檢查,大到整機的鋼索普查和發動機試車等工作。
針對長時間停場的飛機,機務人員還要每天繞機檢查機身是否有外來物(特別是鳥窩),確認安全銷、保護罩、堵頭以及紅色飄帶有無破損,飛機輪擋和反光錐是否按要求擺放,飛機是否發生移動,同時確認發動機保護罩是否在位、發動機進氣道無水汽積聚、飛機是否有漏油現象。東航技術飛機維修部總經理茍俊哲表示,“今年夏季臺風多、暴雨多,停場飛機數量也較多,我們提前預判,采取了充分的保障措施,包括將部分飛機進行加油增重,還有部分飛機拖至有合適機位進行系留。”
客艙空氣堪比手術室的秘訣
相比守護“停場”飛機,守護飛機上的乘客與機組的工作更為繁重。如何在疫情發生時保障航班安全運行、確保廣大乘客的出行順暢,也是擺在東航機務人面前的一次“大考”。根據公司統一部署,東航機務人員在工作中密切關注抵達航班的人員情況,在得知有發熱病人乘坐過航空器后,首先向組長和車間領導上報,上升防護等級,先完成例行維護工作,隨后等待進一步維護標準,比如進行航空器整艙消毒、更換航空器所有濾芯等一系列維護工作。
突如其來的疫情,是對東航機務維修人員應急保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員狀態的一次考驗,更是大家積累經驗和提升業務能力的特殊財富。自2020年4月起,東航技術浦東維修基地持續進行著更換全機客艙空氣氣濾與飛機駕駛艙的航后消毒工作,在每個航班的航后維護工作中,機務人員都會用專用的消毒裝備,消殺擦拭駕駛艙除儀表盤等精密設備外經常接觸的部位,全年累計完成超過500架次的飛機客艙氣濾更換工作,保證再循環系統空氣的新鮮度和清潔度,確保乘客和機組人員的安全健康。
更換航空器所有濾芯就是更換再循環風扇氣濾,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并不容易。再循環風扇氣濾是航空器過濾客艙空氣雜質、不讓雜質再次進入客艙的重要防線,對切斷病毒傳播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在飛機狹小的貨艙里更換氣濾,操作十分不便,不僅要讓氣濾上的雜質盡可能少地遺留在空氣中,更要注意每一個細節,做好自身防護。空客航線維修部三車間副主任陳奇捷說,由于有些機型的氣濾入口正好被機組休息室擋住,每次更換都要先把休息室拆開移走,再進行氣濾更換工作,完成氣濾更換后再把休息室復位。在狹小的貨艙內平時這樣的工作操作起來就很困難,更不要說穿好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口罩和手套去工作了,難度成倍增加。一套空客330的氣濾更換完成,需要花費整整2個小時,而在沒有發生疫情時,航線車間的工作是不包含這項內容的,每2年一次的A檢才有更換氣濾的技術要求。在機務人員的精心養護下,平均每2到3分鐘客艙內的所有空氣就會被完全更新一次,艙內空氣質量超過手術室。
打造最大“帶貨”機隊
在“客改貨”的專項任務中,東航技術浦東維修基地還完成了共計14架A330飛機客艙經濟艙座椅的拆除工作。改裝后的中國民航首支“客改貨機隊”共計完成近6000班航班運輸工作,在全球領跑“帶貨”,全力參與全球抗疫合作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并助力中國民航從疫情陰影籠罩的全球民航市場率先復蘇。
“客改貨”飛機聽起來就是簡單地把客艙座椅拆掉裝貨而已,實際涉及的改裝技術十分精細復雜。由于客艙座位還涉及到相應的娛樂系統設備與相關電子部件,以定檢維修部電子客艙車間班組長宦建揚與技術骨干賈小丹以為首專項小組會以最短的時間拆下連接座椅和飛機地板娛樂系統的導線束,并對機上保留線束進行了包扎整理,將剩余導線帶下飛機放到指定區域封存,為后續的座椅拆裝創造條件。
在工作中,客艙中的客觀環境考驗著每一名參與工作的機務人。他們在相對狹小的空間里蹲坐著、甚至趴著以尋找最佳的拆卸位置,在拆卸座椅的同時,還有一組人員會對 “機組休息室”的進行改造,使得后續座椅“下機”創造出便利的運輸通道。考慮到飛機艙門窄小,后續進行搬運貨物時有觸碰客艙設備的風險,待座椅拆卸任務完成后,機務人員還對剩下的座椅、地板的導線軌道、對分艙隔板和客艙側壁版進行了緩沖防震的相關防護工作,也為客艙穿上了一層“防護衣”。當改裝后的“貨機”出廠前,機務人員還對飛機重新稱重,以確定飛機重心,確保裝貨配載平衡。
“很多人說‘ 客改貨’飛機有點像‘ 變魔術’。其實不光是空間翻倍,安全系數更要上臺階。我們要對剩下的座椅、導線軌道、分艙隔板和客艙側壁版等進行了緩沖防震的防護工作,相當于為客艙穿上了一層‘防護衣’。”參與了全部“客改貨”飛機改裝工作的結構修理車間項目負責人周翼說。
停場飛機終“清零”
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旅客總數下降了60%,只有18億人次乘坐飛機出行,這給全球民航業帶來大約3700億美元的嚴重經濟損失。中國航企堅持逆勢飛行,有力發揮經濟社會空中“大動脈”作用,東航也在各地逐漸復工復產,經過市場研判推出企業定制包機服務,持續恢復執行國內、國際部分航線。
2020年暑運期間,東航緊盯市場回暖、跨省旅游恢復等重要節點,推出復工復學包機、“隨心飛”等產品滿足航空市場需求,多措并舉穩步恢復航班運行,國內航班量從疫情期間最低谷的200班恢復至2600班左右。基本恢復到疫情前水平。10月25日,東航發布2020-2021冬春航季航班計劃,國內運力同比增投19%,新開10余條國內航線,日均2830班次航班,與此同時,隨著更多的寬體機投入到國內航班中,東航的上海虹橋-北京首都的“京滬快線”的寬體機一度占比達到96%,在“隨心飛”的熱門航線,也時常可以看見新型寬體機的身影。
為助力湖北及武漢經濟發展,自2021年1月4日起,東航在現有的每日始發15班“漢滬快線”的基礎上,調整運力,增加一架B787寬體機執飛部分航班。東航全力謀劃打造“漢京快線”,加密武漢往返北京大興航線,同時引進“大飛機”加盟快線運輸。此外,增加武漢與成都、西安、昆明等重點市場之間的準快線連接,全方位打造武漢始發“國內快線”,每天不少于6班,通過密集的航班頻次、完善的航線網絡、優質快捷的服務,為旅客出行帶來更便捷的選擇。
據planespotters數據顯示,2020年疫情期間東航停場飛機數量逐漸由6月中旬的42架、8月中旬的23架逐漸減少到年底的20架,在國內三大航停場飛機數量中始終保持最低。截至目前,東航上海地區停場的飛機數量已基本清零,東航緊盯為受疫情影響停場的飛機全部解封的最高目標,一架接一架地把飛機送回遼闊無際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