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航集團總經理劉紹勇不久前的歐洲之行都有哪些內容?東航宣傳部近日一份對外的的新聞通訊稿給出了答案。
根據這份“官方消息”,3月31日至4月3日,劉紹勇飛赴歐洲后先后考察了易捷航空、瑞安航空、北歐航空。
這個名單很有意思。易捷航空和瑞安航空是是歐洲最大的兩家低成本航空公司。前者是全球規模的最大的網絡售票航空公司,后者則保持了連續16年盈利的驚人紀錄。
國內大型全服務航空企業老總遠赴歐洲,選擇兩家低成本航空公司作為拜訪重點拜訪多向。這背后的故事耐人尋味。
眾所周知,國內低成本航空正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機會。東航在去年下半年曾一度透露出意欲將旗下聯合航空轉型為低成本航空的消息。
低成本航空(即廉價航空)又稱有限服務航空公司。所謂“有限服務”包括不提供免費行李托運、不提供機上飲食、不設往下票務分銷網點等等。國內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春秋航空,而有限服務航空公司對應的則是以三大航為代表的傳統型全服務型航空公司。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國內航空界,全服務型航空公司是正襟危坐的武林正宗,而低成本航空則儼然是自學成才的流浪打手。前者盡享資源優勢,而后者則身處夾縫艱難求生。
截止目前,以春秋為代表的低成本航空只占據整個市場5%左右的份額,而在歐美成熟航空市場,這一數字已超過40%。
低成本航空本質上是建立在成本控制基礎上的精細化運營管理,相比全服務公司,其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都更有優勢,以美西南為例,其從創立至今42年持續盈利。
這一業態為何在中國遲遲做不起來呢?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只有民營航空參與其中,“爹不親娘不愛”的民營航空本身資源匱乏,在尚未實現真正市場競爭的航空業想要做大,其難度不啻登天。
一直以來,以三大航為代表的傳統服務公司對于低成本航空可謂是冷眼旁觀。為何其不愿涉足?原因其實很簡單:明明可以大手大腳花錢,干嗎要選擇勒緊了褲腰帶過日子?
只是,高枕無憂的安逸日子不可能長久。
從2013年開始,國內航空業呈現的一些變化廣為外界所關注。
航空運輸量增長迅速,而運價敏感型旅客基數成倍數增長;同時,高鐵使得包括三大航在內的航空公司的中短途航線遭遇到史無前例的分流和沖擊;而國外廉航,尤以亞航為首的東南亞廉價航空的加入進一步加速了市場競爭。
在2013年底的全國民航工作會議上,主管機構民航局正式宣布,將積極扶持低成本航空,支持大型骨干航空公司、民間資本和其他社會資金投資設立低成本航空公司。這被解讀為主管機構意在推動三大航試水低成本航空市場。
而幾乎與此同時,東航宣布旗下的中聯航將轉型為低成本航空公司,未來將布局國內市場。此前有消息稱目前正在做具體的調研論證和規劃方案。
如此行動迅速并不難理解。眼下,東航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走國際化道路、試水混合經營模式被認為是崛起的必經之路。
據東航宣傳部介紹,劉紹勇率領的東航考察組在與易捷和瑞安兩家低成本航空公司高層會見時,就低成本航空發展趨勢、大幅降低成本的有效舉措、精準人力資源崗位配置、客票直銷與分銷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同時實地走訪了這兩家航空公司的業務生產部門,與一線員工暢談。
這樣的場景并不陌生。那一次,是春秋航空的董事長王正華。為了做好自己的低成本航空、從這些低成本公司身上“取經”,王正華當年一度上門拜訪了超過10家的此類國際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