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漫畫/許英劍
中國民用航空網訊:經濟艙越來越擠,很多人以為是整個行業在倒退,其實最根本的問題是,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坐得起飛機了。
常年乘坐飛機的人有個體驗:飛機座位正變得越來越擠。最近幾年,全球的大飛機市場相對平穩,航班平均座位數卻在悄悄增加。2015年航班平均座位數138個,2014年是135個,而此前一年則是130個。
飛機變得擁擠,主要體現在經濟艙。除了少數壓縮廁所空間和調整座位布局外,還會壓縮走廊通道寬度、座椅寬度,調節前后間距,或者干脆讓座墊變薄一點。只要每個座位擠出幾厘米,就能增加幾個座位。
除座位體驗變差,還有些細節也讓人不舒服。每個座位價格都被精確計算,前排旅客較為寬敞,會加收幾十塊錢“伸腿費”。有些座位靠窗視野好,也可能被加收“賞景費”。至于前段時間美聯航發生的——航班臨時調整,乘客被抽簽趕下飛機事件,國內航空公司雖然未見,可這種事情在美國的廉價航空倒是很常見。
一個常見的指控是航空公司貪婪,為了賺錢,無所不用其極。事實上,早期的飛機是沒有艙位之分的。因為民用航空誕生之初,能坐得起飛機的人,基本是有錢人。他們在飛機上開著香檳,吃著美餐,還有漂亮空姐服務,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經歷。
隨著航空運力增強,航空公司越來越重視“新富階層”的市場開發。新富人群倒未見得多有錢,卻還坐得起飛機,于是,航空公司第一次推出了“旅行艙”——免費香檳美酒沒有了,改成提供茶水、點心、口香糖等,這是經濟艙的雛形;到后來,只提供盒飯、飲料,這就是經濟艙了;再到后來,就開始壓縮經濟艙座位。
可是,看看市場反應,就知道價格便宜的艙位有多受歡迎。1951年,荷蘭航空公司針對跨大西洋的航線,有34萬人次的乘客。1952年這家公司推出“旅行艙”,大獲成功。到1954年,乘坐這家航空公司飛機飛越大西洋的旅客,達58萬人。三年之后,這個數字翻了將近一倍,有70多萬人選擇旅行艙。人們當然不是喜歡服務標準的降低,而是被低廉的價格所吸引。
中國航空業飛速發展,是全世界最快的。二十年前,中國人乘坐飛機還非常少見。現在,誰還把乘坐飛機,當成一件值得羨慕的事情呢?幾乎只用了一代人時間,中國航空業就完成了發達國家一百年的發展。
市場規模擴大,前提一定是門檻降低,行業細分出各種層次。經濟艙一定是滿足普通人基本出行需求的,市場上也會發展出各種艙位等級。至于超級富豪,他們則會擁有自己的私人飛機,這些都不必詫異。
經濟艙越來越擠,很多人以為是整個行業在倒退,其實不然。最根本的問題是,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坐得起飛機了。因此,當你乘坐飛機感受“經濟艙越來越擠”的時候,你最不該感嘆的,是航空公司貪婪好利,而不妨換個思路想一想:和你一起乘坐經濟艙的人,越來越多了;自己是不是應該努力賺錢,好把出行艙位向上挪一挪。(來源:《新京報》 羅輯思維主編 菁城子)